资料图片
尽管年报披露季已结束,但监管层在对上市公司2022年报审查后,相关问询仍在持续进行。
(资料图片)
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梳理上市公司公告发现,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20家上市公司收到了来自交易所的2022年报问询函,从问询函的内容来看,监管层问询的重点包括业绩变化幅度过大、审计意见、部分财务指标异常以及重大事项披露不充分等多方面问题,尤其是防备上市公司通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进行财务“大洗澡”。
逾百家公司收年报问询函
随着年报披露季的结束,交易所对2022年报的监管问询也接踵而至。
5月10日,*ST吉药收到交易所下发的年报问询函,交易所对于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海通制药相关担保事项、计提坏账准备等多方面问题进行问询。
5月9日,ST广珠披露称,收到上交所对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交易所对公司年报中的合作项目减值情况、销售结算模式、业绩承诺和代垫火车运费等事项提出问询,要求公司补充披露相关信息。当日,除ST广珠外,还有三五互联、桂林旅游、奋达科技等10多家公司均收到交易所下发的年报问询函。
《经济参考报》记者根据同花顺数据梳理上市公司公告发现,截至5月10日记者发稿,今年以来,已有逾120家公司收到交易所下发的年报问询函。
从年报问询函的回复情况来看,截至目前,包括凯瑞德、泽宇智能、田中精机等30多家公司已对年报问询函进行回复。与此同时,还有海陆重工、天马股份、露笑科技等10多家公司公告称,“为确保回复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故向交易所申请延期回复年报问询函。
关注持续经营能力 严防财务“大洗澡”
记者梳理年报问询函内容发现,监管层对于上市公司年报的审查多围绕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来展开,问询的重点包括业绩变化幅度过大、重大事项披露不充分及部分财务指标异常等方面,主要关注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尤其是防备上市公司出现利用计提大额存货跌价准备和计提商誉减值等进行财务“大洗澡”的情形。
例如,美年健康收到的年报问询函显示,2022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33亿元,同比减少7.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33亿元,由盈转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41亿元,同比减少25.84%。交易所要求公司结合营业收入明细结构、成本费用构成情况等进一步分析公司营业收入下降、净利润大幅下滑的原因。同时说明公司净利润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差异较大的原因。
金刚光伏年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该公司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3亿元、-1.53亿元、-2.68亿元。2022年末归母净资产为0.25亿元,资产负债率97.16%,未分配利润-6.26亿元。交易所要求该公司说明扣非后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为负的原因,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记者注意到,针对上市公司计提大额存货跌价准备、商誉减值、应收账款减值等情形,监管机构尤其警惕。
例如,拓维信息年报显示,公司2022年归母净利润为-10.19亿元,对商誉、无形资产、其他计提减值准备金额分别为7.55亿元、4883.15万元、5309.51万元,交易所要求该公司结合形成商誉的各子公司被收购以来主营业务情况、主要财务数据、市场竞争状况、在手订单等情况等,说明对子公司各年度计提商誉减值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通过一次性计提商誉进行财务“大洗澡”的情形。
经历类似问询的还有*ST爱迪。2022年度,审计机构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简称“大华所”)对*ST爱迪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形成无法表示意见的基础包括“存货的真实性对财务报表比较数据的影响”“应收账款减值对财务报表比较数据的影响”等。年报显示,关于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方面,2020年*ST爱迪计提存货减值准备4.30亿元,2021年计提存货减值准备8.7万元;应收账款方面,2020年计提应收账款减值损失金额为4.06亿元,2021年计提应收账款减值损失金额为2.24亿元,2022年应收账款单项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金额为9601.03万元。由此,交易所要求该公司补充说明此前两年特别是2020年存货减值准备的计提依据及合理性和近三年应收账款减值计提的依据和合理性,说明是否存在利用存货减值准备进行财务“大洗澡”、跨期调解利润的情形。值得一提的是,大华所对该公司2021年度财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原因是无法对公司超2亿元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和账面余额近4亿元的库存商品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获取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
财报数据需加强穿透式监管
业内人士表示,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是信披及合规监管里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监管部门的年报问询函有助于督促上市公司规范信息披露,完善市场监管,同时也可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上市公司发展不一、良莠不齐,监管部门需对此重点关注,进一步加强穿透式监管,切实提升信息披露质量。
“财报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等各方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对于财报的信息披露规范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中国市场学会金融委员付立春对记者表示,近期不少上市公司收到年报问询函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监管层面对于财务数据信息披露等方面监管日趋严密严格,再加上年报披露季刚结束,上市公司年报存在一些规范性问题,会集中收到监管问询。
付立春认为,上市公司发展水平存在差别,不排除一些公司会倾向于在商誉减值等财务数据方面做手脚。要从源头抓起,上市公司应从上至下做好培训,规范信披。就投资者来说,对于因财务重大变化或数据异常而收到监管函的上市公司要特别关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也表示,当前已上市公司发展不一,良莠不齐,个别公司存在利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一次性计提商誉减值进行财务“大洗澡”的企图。需要进一步加强穿透式监管,开展现场监管和大数据监管,落实会计师事务所的主体责任,严惩年报造假等严重违规行为,切实提升信息披露质量。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则需要借助专业机构来辩识年报真伪,从而躲“坑”避“雷”。
“对于上市公司年报的监管,关键在于三方面,包括对于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事前要求,在年报披露过程中对于网络舆论和投资者反应的事中关注,以及对违规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行政民事处罚的事后严惩。”田利辉说道。